形态描述
贝壳较小或中等大小,呈飞燕形。壳质较薄;两壳略不等,左壳凸,右
壳较平;壳两侧极不等。壳背缘直长,腹缘呈圆形,壳前缘稍圆而斜向后方;后缘与后
耳相接处,形成的弯,明显。壳顶尖,稍突出壳背缘,壳顶的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
起;一般前耳小,略呈三角形;后耳有变化,多数个体后耳较长,但也有不长的。壳表
呈黄褐色,光滑具光泽,并有深褐色和浅褐色波状花纹;花纹排列较规则,深浅颜色相
间,形似鹌鹑之羽毛,老成个体壳顶附近颜色较浅。生长纹细密,较规则。鳞片细小,
但在壳前耳及壳前缘处较明显。贝壳内面珍珠层区较大,具珍珠光泽,呈浅蓝白色。壳
缘为棱柱层,无珍珠质,颜色较浅,多呈黄褐色或褐色,并有壳表透过的波状花纹,壳
质极薄,易破碎。一般肌痕略显或较明显。闭壳肌痕略近圆形,位于体中部稍近后缘。
前收足肌痕小;后收足肌痕较大,近圆形,位于闭壳肌痕的前方。铰合部细长,在壳顶
下方具有粒状小齿。韧带细长,几乎占据整个背缘,中间稍宽,两端细,呈红褐色。足
丝孔较小,但较明显。
软体部 两外套较薄,半透明。外套亦为简单型,无水管。外套缘较厚,分三层,
中层亦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。触手较短,略呈圆柱形,排列极规则,连接形成花瓣形。
闭壳肌略呈圆形,位于体中部。前收足肌小,位于体前端壳顶下方;后收足肌稍大,近
圆形,与后闭壳肌靠近。鳃瓣较大,丝状,占据整个外套腔。足较小,蠕虫状,腹面具
有足丝沟,足丝腺较发达。直肠较细,位于闭壳肌的背侧,末端具肛门膜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2.0 20.0 12.5
2 50.0 27.0 15.0
3 34.0 15.6 7.0
壳较平;壳两侧极不等。壳背缘直长,腹缘呈圆形,壳前缘稍圆而斜向后方;后缘与后
耳相接处,形成的弯,明显。壳顶尖,稍突出壳背缘,壳顶的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
起;一般前耳小,略呈三角形;后耳有变化,多数个体后耳较长,但也有不长的。壳表
呈黄褐色,光滑具光泽,并有深褐色和浅褐色波状花纹;花纹排列较规则,深浅颜色相
间,形似鹌鹑之羽毛,老成个体壳顶附近颜色较浅。生长纹细密,较规则。鳞片细小,
但在壳前耳及壳前缘处较明显。贝壳内面珍珠层区较大,具珍珠光泽,呈浅蓝白色。壳
缘为棱柱层,无珍珠质,颜色较浅,多呈黄褐色或褐色,并有壳表透过的波状花纹,壳
质极薄,易破碎。一般肌痕略显或较明显。闭壳肌痕略近圆形,位于体中部稍近后缘。
前收足肌痕小;后收足肌痕较大,近圆形,位于闭壳肌痕的前方。铰合部细长,在壳顶
下方具有粒状小齿。韧带细长,几乎占据整个背缘,中间稍宽,两端细,呈红褐色。足
丝孔较小,但较明显。
软体部 两外套较薄,半透明。外套亦为简单型,无水管。外套缘较厚,分三层,
中层亦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。触手较短,略呈圆柱形,排列极规则,连接形成花瓣形。
闭壳肌略呈圆形,位于体中部。前收足肌小,位于体前端壳顶下方;后收足肌稍大,近
圆形,与后闭壳肌靠近。鳃瓣较大,丝状,占据整个外套腔。足较小,蠕虫状,腹面具
有足丝沟,足丝腺较发达。直肠较细,位于闭壳肌的背侧,末端具肛门膜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2.0 20.0 12.5
2 50.0 27.0 15.0
3 34.0 15.6 7.0
生物学
为暖水性种,仅见于潮下带,多栖息在潮下带200m以内的海底。在我
国主要分布在南海,但它可随暖流进入到东海外海。栖息底质多为泥沙、碎石和贝壳
等。营附着生活,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、碎石等物体上,但常发现它附着在腔肠动物的
水螅体上。壳表也常附着有苔藓动物、腔肠动物等。
国主要分布在南海,但它可随暖流进入到东海外海。栖息底质多为泥沙、碎石和贝壳
等。营附着生活,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、碎石等物体上,但常发现它附着在腔肠动物的
水螅体上。壳表也常附着有苔藓动物、腔肠动物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潮间带:台湾西南部沿海(安平),广东汕尾,海南陵水新村、崖县,
广西东兴;潮下带:南海、北部湾和南沙群岛(水深14—180m)(分布图7)。
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沿海(本州至九州)。
广西东兴;潮下带:南海、北部湾和南沙群岛(水深14—180m)(分布图7)。
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沿海(本州至九州)。
经济意义
肉质部小,食用价值不大。但贝壳极美丽,可做装饰品,也可入药或做
珍珠层粉,但此贝产量不大。
珍珠层粉,但此贝产量不大。